

《人造黄昏》是我的第一个策展项目,也是我的本科毕业项目。所展出的五位艺术家主要以摄影、影像和舞蹈为他们的创作媒介。我们的小团队欢迎大家于本周六3月14号下午2点在巴黎法律博物馆 ( Musée du Barreau de Paris, 25 rue du jour, 75001 Paris ) 参加我们的开幕式!展览将持续到3月22日。
*🦠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该展览在开幕三天后停摆。我们目前正在制作线上展览。
参与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里,有两名初出茅庐的新生代摄影师 : 武靖雯、陈俊立;同前两位一样出生于1996年,非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却具有新闻行业背景的摄影师陈佳妮;以及两位频繁使用非剧场创作形式的80后青年编舞:二高、Lisbeth Bardin。后者展出的作品“Waiting for myself”是2015年艺术家与我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

Jingwen Wu 武靖雯



2018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及视频创作专业的武靖雯,1996年出生于四川雅安,10岁随同父亲移民美国定居,成长在洛杉矶远郊以墨西哥裔和华裔为主的市镇Temple City——她是我们口中常提到的“1.5代移民”。武靖雯的作品里时常呈现出她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地理跨度,以及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融。在“Do not talk about things at home”系列中,作为一个处于叛逆期的纽约艺校女孩,艺术家本人最终选择踏上一段“在路上”的旅程,以此形式和她的父亲作出和解——武靖雯登上了他父亲的货车,跟他一起跨越了美洲大陆。她的父亲移民来美国后,成为了一名货车司机,十几年来,几乎每周都驾驶货车跨越美国的东西海岸,往返于洛杉矶和纽约间。朴素又工业化的美洲风景和一个住在巨大货车里的中年亚洲男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中转站墙上贴着低调的中文春联和拉美面孔的驿站同僚暗示着我们目前生活的年代。
“人造黄昏”系列中,有大量通过由游戏《模拟人生》(The Sims)所生成的人物。在创造过程中,拥有了操控虚拟人物的绝对自由后,她发现狂喜、愤怒、绝望等的极致情绪产生了比现实生活中更自然的表达。
展览现场混合了她不同系列的作品于一体。无论是游戏中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二维世界小人、还是她在加州暴烈的阳光下拍摄的那些面无表情的亚裔少男少女,都似乎在存在着某种跨维度的连接。此外,展览也混合武靖雯在中国西北所拍摄的荒漠场景,让我们迷失在了时空当中,不再分辨得清楚哪里是中国,哪里是加州;也不再分辨得出何人为真,何人为假。

Junli Chen 陈俊立

“Richard”系列的照片以恶作剧式的生活物品陈列方式,来表现摄影师本人对于校园霸凌和体罚问题的高度关注。作为连续十二年在同一间寄宿学校长大的孩子,摄影师本人曾经也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Richard正是他当年在校时的英文名。装满尿液的可乐瓶、被插了图钉的枕头、被涂改液填满的眼镜都以广告般的形式呈现。每张照片色彩艳丽的背景下都是一个黑暗的故事。
带着靓丽保护色的处理,仿佛也在提醒艺术家本人不要陷入自怜,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黑暗。高中时,曾因色弱问题被美术老师质疑艺考水平的他,却未因先天不足而对美院却步。十七岁赴纽约学习摄影后,美国摄影师尼尔·威诺克(Neil Winokur)和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Christopher Williams)作品中的高饱和度颜色选择都在视觉的处理上给他了许多启发, 而色弱也成就了他作品中对颜色处理的个人特色。
作品“Richard”蕴含着两个让艺术家本人难以忘怀的故事一为关于半夜在宿舍里生下孩子的少女,正当同宿舍室友帮她接生时,宿管听见声响后过来敲门,而少女在慌乱和害怕之中最终将婴儿扔到了窗外。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艺术家本人被欺凌,在遭受室友在床上撒尿后用水清洁时,遭到宿管以他把地面弄湿的理由的严厉训斥。让人深究背后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少女因为害怕被训斥而放弃自己刚生的孩子;也可以让一个本来应该在校园保护未成年人的成年人,完全忽视自己本应照料管理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欺凌的事实。艺术家通过糖果般的颜色却冲突的画面,去展现这的那只对校园伸出的无形操控的手。

Jacney Chan 陈佳妮

陈佳妮现居北京,凤凰网制片人。曾在多家媒体工作。她的报道题材摄影涉及中国的亚文化现象、乡镇人口向城市的迁徙、老年人的娱乐方式、服务行业人员的生活等等。她的作品曾发表于Sixthtone、Nowness、Topic、Brut、World Press Photo-Witness、腾讯谷雨、假杂志等新兴数字媒体。
本次陈佳妮为《人造黄昏》展览的创作的委约作品《南海姑娘》呈现了关于她的家乡福建的家庭故事。这份使用报纸为印刷材质的作品,以半新闻、半个人的视角来探讨重男轻女问题给一家三代人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交流。在陈佳妮的自述中,她说道:

“《南海姑娘》,来自于邓丽君的经典歌曲,它既让我联想到爸妈一见钟情的浪漫瞬间,也代表着福建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部,和‘男孩’的谐音。福建,是一个宗族观念特别强的地方,也因此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家庭,多少都会带有重男轻女的色彩。而很多福建女性,在她们成为母亲后,却开始偏爱男孩。
我的家族也来自于福建,虽然上学后已经离开福建,定居广州,但父母那辈对于宗族观念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广州长大的我们孩子这辈,难以理解。大学后新闻学的实践经验,让我试图想用在自己身上。那个让我陷入漩涡的潜意识,我觉得它是偏颇的,所以我在与家人们的交谈中,夹杂着追问那个被老爸抱回老家的一天。
拍这个项目,就像一个疗愈之旅。拍母亲,好似也在拍我自己,我在寻找,我成长的因素,是如果从母亲身上转移并演变的。追溯母亲的成长史后,才感受到,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是什么感觉,好像我是他们基因的延伸,我离他们是那么那么地近。 最后的拥抱,它的过于圣母之光,可能类似于我在母亲节给妈妈送了一束花,我说‘妈妈,我爱你’一样,它也是很多中国人在处理家庭关系的那种又近又远。”

Ergao 二高
随着中国 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的加速、地区间经济的鸿沟和由经济磁场造成的人口候鸟化迁徙,人们对于家园和乡土的认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像鸡场里没有一只鸡能逃脱现代技术的影响,只是一个影响度的区别而已,都是在被驯化和进化。城市就是现代化的鸡场!而人类却变成了被驯养的鸡。试想人类回到原来的状态,传统的规则不再适用;试想人类反主为客,不再是万物之灵,而是被另一生命体主宰;世界又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你曾经想过吗?当我们在观察并且对待其它生物时,他们也正在观察与对待我们。
二高出生于广东阳江,以舞蹈、影像及装置等作为多元媒介的舞者/编导,二高表演艺术总监,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其作品一直坚持以身体做为审视焦点和主要介质,以多元的创作方式,荒诞且严肃地阐释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份与性/别等诸多问题。先后受挪威易卜生国际、培青计划2019、草场地青年编舞蹈计划、意大利Fabbrica Europa、香港跳格国际舞蹈影像节、香港艺术节、广东时代美术馆、广东现代舞周/广东现代舞蹈团、马来西亚DPAC舞团等委约创作剧场、影像及社区艺术作品。近期获选瑞士文化基金会驻地艺术家,东京AIT、广东时代美术馆及北海道Bethel House联合驻地艺术家。代表作:《恭喜发财》系列、《来来舞厅》、《这是一个鸡场》、《超级紧》、《每日动作》等,其舞蹈影像作品曾展览于广东美术馆、深圳华美术馆及戛纳电影节短片角。
Lisbeth Bardin & Grandee Dorji 丽莎&古天长

“Waiting for myself”是两个文明,也是两代人观点的交融。如何在一个空间里共同选择拍摄视角?把身体置于重建的废墟中,从而进入镜头。混合的建材:未经加工的石块、成型的砖头、运动中的身体。
将动态的身体融入静态的图像也是两位艺术家合作的挑战之一。要了解一个改造中的空间,就要深入它所处的社会和文化,并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交融背后的实质是寻求另一种超越二元思维的、无偏见,无约束的思考方式。
时间、期待、变化,是Lisbeth Bardin用舞蹈行动来反复讨论的哲学课题。该系列也是她第一次将自己的舞蹈作品通过和古天长的合作,转化为了一个以纯视觉呈现的作品。这是一次在废弃空间中迈向新世界的时间旅行,也是其在表演艺术世界创作过程中的一次转码。


想和我们聊聊?
本次展览我们特别鸣谢巴黎法律博物馆馆长 Emmanuel Pierrat,以及该馆的总监Cindy Géraci。
我们同时要感谢 Leila Izem、 Leila Modestine、Lisbeth Bardin、Janie Amanda Roberts、潘雄、向茸、梁诗欣为该展览的制作带来的巨大帮助。
本展览的视觉元素由现居于纽约和上海两地间的平面设计师戴亮所设计。
支持我们的创作

Artificial Sun
💙 Aidez-nous à réaliser le catalogue ! • Help us make the catalog! • 您的捐款能帮助到我们接下来的出版计划!
€9.99